特朗普为何扬言驱逐美国富豪 权力与资本的博弈。2025年7月1日,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草坪上面对记者提问时,对是否考虑将埃隆·马斯克驱逐出境给出了暧昧回应:"我不知道,得考虑一下。"这句看似随意的表态,将一场由税收法案引发的私人恩怨推向高潮。从昔日"亲密战友"到今日"政治仇敌"配资的好处,特朗普与马斯克的决裂不仅暴露了美国政坛的极化裂痕,更揭示了资本与权力之间脆弱而危险的共生关系。
这场风波的直接导火索是特朗普力推的《One Big Beautiful Bill Act》("大而美"法案)。作为特朗普第二任期的核心立法,该法案计划未来十年减税4万亿美元,同时削减医疗补助、食品券等社会福利,并取消电动汽车税收抵免。这直接触动了马斯克的核心利益——特斯拉每年依赖7500美元/辆的电动车补贴和监管积分销售获得数十亿美元收入。
马斯克的反击堪称猛烈。他在社交平台X上连发56条帖文,抨击法案是"共和党向富豪献媚的耻辱",甚至威胁成立"美国党"挑战现有政治格局。更致命的是,这位曾为特朗普2024年竞选捐款2.9亿美元的大金主,公开呼吁选民在2026年中期选举中罢免支持法案的共和党议员。这种"背叛"彻底激怒了特朗普,后者在7月1日的采访中放出狠话:"埃隆获得的补贴比历史上任何人都多,没有补贴他就得回南非老家。"
尽管特朗普的驱逐言论引发轩然大波,但从法律层面看,这更像是一场政治表演。马斯克自2002年起成为美国公民,而美国宪法第十四修正案明确规定,公民身份除非通过欺诈手段获得,否则不可剥夺。即便存在1995年持学生签证期间未入学斯坦福却创办Zip2公司的"非法工作"争议,司法部也需证明马斯克在入籍时"故意隐瞒关键事实"。康奈尔大学移民法专家斯蒂芬·耶尔-洛厄尔指出,这类技术性违规通常不足以撤销公民身份,历史上仅有纳粹战犯等恶性案例适用此条款。事实上,2025年3月南加州一名性犯罪者被撤销公民身份的案例,耗时8年才走完法律程序。特朗普任期仅剩3年,启动此类诉讼几乎不可能成功。更关键的是,马斯克同时拥有加拿大国籍,即便极端情况发生,美国也无法强制将其"驱逐至南非"。
法律层面的不可行性,让特朗普的威胁更像是一种政治施压手段。其真正目标在于通过行政权力打击马斯克的商业帝国:切断政府补贴、政策报复以及舆论围剿。SpaceX每年获得NASA约40亿美元合同,特斯拉累计享受的税收优惠超过150亿美元。特朗普已暗示让"政府效率部"重新审查这些合作,"省下一大笔钱"。法案取消电动车补贴直接打击特斯拉,而共和党正推动立法限制社交媒体平台的内容审核权,矛头直指马斯克旗下的X平台。特朗普的支持者已在多个州发起"抵制特斯拉"运动,导致其门店遭涂鸦、充电桩被纵火。这种组合拳立竿见影。7月1日当天,特斯拉股价暴跌7.1%,市值蒸发545亿美元,创2024年以来最大单日跌幅。更深远的影响在于,共和党 donors 开始质疑马斯克的政治可靠性,硅谷资本圈流传着"远离马斯克"的警告。
面对特朗普的围剿,马斯克并非坐以待毙。他的反击策略呈现典型的"资本+媒体"双轨模式:利用X平台的流量优势,将特朗普的威胁塑造为"对言论自由的攻击",获得科技界广泛声援;公开资助反对"大而美"法案的共和党议员,试图在国会内部制造分裂;SpaceX宣布推迟"星链"项目对国防部的服务升级,特斯拉则暂停得克萨斯州新工厂建设,直接影响共和党票仓的就业数据。
这场博弈的吊诡之处在于,双方都在消耗曾经的政治资本。马斯克2024年为共和党捐出的2.9亿美元,如今成了攻击特朗普的弹药;特朗普借助马斯克的"政府效率部"削减的1900亿美元开支,反而为对方提供了批评政府浪费的论据。正如《纽约时报》评论所言:"这不是政治斗争,而是两个自恋狂在用国家资源玩私人恩怨。"
这场闹剧折射出美国政治制度的深层危机。当总统可以用行政权力威胁公民,当亿万富翁能通过社交媒体左右选举,权力与资本的边界已彻底模糊。马斯克的案例并非孤例:2024年中期选举中,top 100富豪的政治献金占比达42%,创历史新高。特朗普的"驱逐威胁"开创了恶劣先例,尽管法律上难以执行,但其传递的信号——"批评政府可能失去公民权"——已引发少数族裔群体的恐慌。美国公民自由联盟(ACLU)警告:"当总统把国籍当作政治武器,我们离法西斯主义仅一步之遥。"
目前,这场较量仍在持续发酵。众议院能否通过参议院修改后的"大而美"法案,马斯克的"美国党"是否真能撼动两党垄断配资的好处,都将决定事件的最终走向。但无论结果如何,特朗普与马斯克的决裂已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:它暴露了美国政治的极化、资本的傲慢与制度的脆弱。杜克大学历史学教授南希·麦克林所言:"当权力与资本从共生走向吞噬,民主不过是这场饕餮盛宴的开胃菜。"
美港通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